健身器材市場處于慢熱過程
北京白領董小姐剛剛在她就職公司附近的一家健身俱樂部辦理了一張會員卡,雖然全年費用超過了5000元,但她認為這項支出非常有必要。每天對著電腦工作使她的頸椎常感酸痛,不規則的飲食也令她腸胃不適,朋友說她這是處在“亞健康”狀態。如今她堅持每周去去兩次健身中心,每天放棄坐公交車,步行近半個小時到公司所在的東三環一幢寫字樓里上班。用她的話說,健康是1,其余如家庭、財富、地位等都是0,沒有了前面那個1,后面的0都沒有意義了。
與董小姐不同的是,福建晉江作家楊先生從經營體育用品的專營店里花了3000元為自己添置了一部當地知名品牌跑步機,放在書房里,以便能隨時隨地進行鍛煉。在妻子的督促下,楊先生每天要跑上十到二十分鐘。去年楊先生得了一場大病之后,妻子就不斷催促楊先生健身。
據新華網浙江頻道2005年2月24日電,最近,浙江醫院體檢辦對5363名參加體檢的杭州白領人士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有90.81%的辦公族的健康出現紅燈。其中,肥胖癥以31.6%高居“白領疾病譜”的第一位,相當于每三位辦公族中有一個肥胖患者;脂肪肝與高脂血癥分別以12.9%和12.8%的患病率位居二、三位。另外,白領疾病譜還包括高血壓、高尿酸血癥、膽石癥、高血糖、痔瘡、肝功能異常、肝囊腫。
對此,專家們給白領人士開出了健康處方:生活規律、合理膳食,充足睡眠,適當鍛煉,例如跑步、打球等有氧運動。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隨之專業的健身俱樂部和健身器材市場逐漸活躍起來。 在北京的一些小區,專業上稱之為健身路徑的戶外健身器材每到早上或是傍晚吸引了不少男女老少。在很多大型商場,健身器材銷量開始穩步上升,而尤以家用的跑步機增幅最大。有業內廠家提供的數據,目前以品牌連鎖為主導的美國健身產業年總產值超過300億美元,而中國健身產業目前市場規模約為人民幣100-150億元,健康器材市場更小,約為40至50億元。我國目前已有近500家健身器材企業,能生產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普通型健身器械,并大量為境外品牌加工,中國制造的健身器材在國際市場上約占50%。
2003年SARS肆虐中國,對中國人全民健康意識有很大的促動。據中國醫藥保健品市場研究網調查,在SARS過后200份原疫區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樣本中,85%以上的消費者更崇尚于自身的鍛煉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這種傾向促進了整個健身器材行業走向崛起。
不過,事實還不那么讓人樂觀。國家體育總局2002年底公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現狀調查”顯示,2000年中國的體育人口占可統計的7—70歲總人口的33.9%,比1996年提高2.5個百分點;體育人口中老年人的比重略有下降,中青年的比重略有上升;城鄉居民以家庭為單位全年體育消費平均僅為397元。而發達國家體育人口已占人口總數的70%至80%。 我國現在室內體育場所人均占地僅為0.014平方米,室外體育場地人均0.027平方米。最近10年,世界平均身高增長了5厘米,我國人均身高只增長了0.74厘米。
無怪乎有專家在國人為雅典奧運會中國運動員歡呼雀躍之時,提醒說,我們只能說是金牌大戶,還不能說是體育大國。提高全民的健身意識才是中國走向體育強國的關鍵所在。
專家稱,在很多國人的眼中,健身似乎只與運動員有關,或者一定要在室外或者專業場地進行。其實目前在美國以及日韓等國家,家用健身器材的銷量已經遠遠超過商用器材的銷量。隨時隨地進行健身運動已經成為國際流行趨勢。而跑步機因其占地大,結構簡單,健身效果好,銷量越來越大地超越其他種類而成為健身器材的主流。
從另一個角度說,對于健身器材行業,只有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意識,市場才能真正地打開。與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相比,健身器材市場顯然處于慢熱過程。
令人尷尬的1%
一連串為人熟知的公眾事件加深了人們對中國人目前健康狀態的憂慮。也凸顯了健身器材行業的尷尬。
2004年10月,北京國際馬拉松比賽交大男生等兩人猝死引起各界震驚;
2004年11月,均瑤集團董事長王均瑤38歲早逝令業界扼腕;
2005年1月,清華大學兩名年輕老師四日內相繼離世讓師生們唏噓不已;
“亞健康”狀態——介于健康與生病之間的狀態,這樣一個名詞逐漸為各界所接受,這樣一種狀態在不斷困擾著國人。
2004年10月12日,衛生部舉辦記者招待會,公布了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大調查結果。指出中國居民營養和健康狀況存較大隱憂。對比1992年,中國居民營養狀況顯著改善,但同時也出現了慢性病發病率快速上升的新情況,如現有超重和肥胖人數分別為2億和6000萬,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癥各為1.6億,糖尿病2000多萬。
本次調查結果還表明,膳食高能量、高脂肪和體力活動少與超重、肥胖、糖尿病和血脂異常的發生密切相關;高鹽飲食與高血壓的患病風險密切相關;飲酒與高血壓和血脂異常的患病危險密切相關。特別應該指出的是脂肪攝入最多而體力活動最少的人,患上述各種慢性病的機會最多。
在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國民總體健康水平”評估報告中,我國排名在144位。與奧運賽場上金牌總數第二的佳績形成了極度強烈的反差。
從以上數字,不難看出為什么在競技賽場上我們不能忽視這樣一個僅擁有4600多萬人口的鄰居了。學者許紀霖驚嘆于僅獲一枚奧運金牌的加拿大才是真正的體育大國,因為那里“遍及各個角落的公共體育場所和設施,讓全體國民、特別是一般窮人也像富人那樣,有資格享受各種運動,享受空氣、陽光和綠茵。”“體育,在這里不是展現國家強盛的工具,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所有國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實實在在的一部分。”
在今天的世界體育用品市場上,有50%的健身器材出自于中國,中國每年出口到國外的健身器材交易額達20億美元。而在中國本土市場,令人尷尬的1%便說明了一切。
當然,不論國內還是國外的廠商,都正在形成這樣一種共識:中國正在成長為世界最大的體育用品市場。近5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保持在8%左右,2003年我國人均GDP已經接近1100美元。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讓健身器材產業市場蛋糕做大成為可能。
一邊是極具潛力的未來,一邊是尷尬的現在;一邊是國人亞健康狀態情勢嚴峻,一邊是健身器材市場不溫不火,特別是家用健身器材少人問津,這中間到底出現了什么問題,誰來銜接問題的兩頭呢?
目前限制健身器材產業高速發展主要還是人們的意識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特別是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制約健身器材進入家庭的硬件問題正在得到解決。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在增長,住房條件在改善。許多人愿意在飯桌上一擲千金,愿意花幾千塊在家電、衣服或是電腦上,卻鮮有人說在在健身器材上有所投入。很多人的意識中,健身運動是運動員的事情,健身運動只在體育場館進行,人們還不習慣在家里進行健身運動。
再有就是很多國人不甚健康的生活及運動習慣也導致了健身器材的普及率極低。很多人休假時候愿意睡懶覺,而不愿意進行鍛煉。無節制的暴飲暴食和不正確的節食都可能傷害健康。